
以太坊ERC-20標準是目前以太坊區塊鏈上應用最廣泛的代幣標準,提供同質化代幣創建與部署的統一規範與介面。此標準由以太坊社群成員Fabian Vogelsteller於2015年11月提出,並於2017年9月正式確立。ERC-20透過明確定義必須實作的函式與事件,使代幣能在以太坊生態系統中順暢互動,大幅推動代幣經濟發展,也為2017年ICO熱潮提供了技術基礎。
ERC-20標準名稱取自 "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"(以太坊意見徵求),"20" 則為提案編號。在ERC-20問世前,以太坊上的代幣專案各自為政,缺乏統一標準,造成互通性問題與交易所整合困難。 標準化歷程:
ERC-20標準訂定了一套必須實作的核心功能與可選功能,確保代幣能於以太坊生態系中一致被識別與處理:
必須實作的核心功能:
標準事件:
技術面上,ERC-20代幣是以太坊智能合約所建立。開發者只需依標準介面撰寫智能合約,即可輕鬆部署自有代幣,無須從零設計轉帳邏輯與帳戶系統。
雖然ERC-20已成為業界標準,仍存在部分固有風險與技術限制:
安全風險:
技術限制:
監管挑戰:
隨著生態系發展,ERC-721(非同質化代幣)、ERC-1155(多代幣標準)等新標準相繼出現,彌補了ERC-20部分限制,但ERC-20仍為同質化代幣的主流標準。
即使有其限制,ERC-20標準作為以太坊生態系統的核心基石,已證明其價值與穩健度。它不僅規範代幣開發,也促進了整個去中心化金融(DeFi)生態系繁榮。統一的代幣介面讓交易所、錢包及應用程式能與任一相容代幣無縫整合,降低整合成本並提升市場流動性。隨以太坊持續演進,ERC-20標準可望維持其作為同質化代幣基礎標準的地位,並與新興標準共同打造更豐富的區塊鏈資產生態。
分享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