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 課

市場分析工具 — 基本面 vs 技術面

本系列課程的第二課將深入解析兩大市場分析方法:基本面分析與技術面分析。你將掌握這兩種方法的定義、核心要素、各自的優缺點,以及如何結合運用,從而建立更全面的投資/交易判斷。透過本課內容,你將為後續策略規劃與實戰操作奠定堅實基礎。

什麼是基本面分析?

基本面分析(Fundamental Analysis)是透過研究宏觀經濟環境、產業趨勢及公司財務報表等「內在價值因素」,來評估資產或公司的真實價值與長期潛力。

基本面分析的關鍵要素包括:

  1. 宏觀經濟指標   - GDP 成長率、通貨膨脹率、失業率、利率水準   - 政府政策、貨幣政策(如利率、量化寬鬆)
  2. 產業前景與競爭格局   - 產業內供需關係、技術發展趨勢、新進入者威脅   - 市場成長性、產業門檻與壁壘
  3. 企業財務狀況   - 損益表(收入、淨利、毛利率等)   - 資產負債表(資產、負債、淨資產等)   - 現金流量表(營運現金流、自由現金流)
  4. 管理層與經營策略   - 企業領導團隊的經驗與誠信   - 公司策略、營運效率、創新能力

基本面分析的目標,是判斷資產是否被市場低估或高估,並預測其中長期可能的價值成長空間。

什麼是技術面分析?

技術面分析(Technical Analysis)則聚焦於市場價格、成交量、圖表型態及技術指標等「歷史行為」數據,旨在尋找價格趨勢、買賣訊號與市場情緒。

技術分析的主要工具與方法包括:

  1. 價格走勢圖與蠟燭圖   - K 線(蠟燭圖):實體、上影線、下影線   - 均線(移動平均線):短期/中期/長期均線
  2. 趨勢與支撐阻力   - 趨勢線、通道、斐波那契回撤線   - 支撐線、阻力線作為買賣重要參考依據
  3. 技術指標   - 相對強弱指標(RSI)、隨機指標(Stochastic)   - MACD、布林帶(Bollinger Bands)、成交量指標
  4. 型態學與型態訊號   - 經典型態:頭肩頂/頭肩底、雙頂/雙底、三角形、旗形等   - 反轉或延續型態,藉由型態識別判斷趨勢方向

技術面分析的優勢在於能快速反映市場價格變動,適合短中期交易者把握機會。

基本面 vs 技術面的對比與侷限

換言之,僅依賴基本面可能錯失短期機會;僅依賴技術面則可能忽略資產的內在風險。

如何將兩者結合運用?

為了更全面且穩健地做出市場決策,建議採用「混合分析」策略,整合兩者優勢。以下為常見融合方式:

  1. 基本面作為底層判斷 + 技術面掌握進出時機 先以基本面評估資產估值及長期趨勢,若認為具備潛力,再以技術指標精確判斷進出點。
  2. 趨勢確認 + 估值安全邊際 先以技術面確認趨勢方向,再透過基本面檢驗資產估值是否具備安全邊際。
  3. 分段持倉策略 將資產分批進出:基本面支持的資產先長期佈局,待技術面趨勢出現時再加碼或減碼。
  4. 避險與風險控制 主要資產以基本面配置,針對短期波動部分,運用技術面工具進行避險或短線操作。

實例演示(案例練習)

假設我們在某股票/加密資產中觀察到如下情境:

  • 基本面分析:公司過去三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(CAGR)為 18%,淨利率穩定於 15% 左右;資產負債率低於 40%,現金流穩健。所屬產業未來兩年預估平均成長率約 10%。
  • 技術面走勢:價格於過去三個月形成上升三角形型態,並在突破長期阻力線(如 50 美元)時放量突破,成交量較前一交易週平均提升 2.5 倍;RSI(相對強弱指標)由 45 升至 65,進入上升通道但尚未超買。

在此情境下,我們可判斷該資產有望進入新一輪漲勢,因此可考慮:

  • 於突破點附近(49 - 50 美元區間)逢低布局,設停損於前支撐位下方約 5%(47.5 美元);
  • 若價格穩站 50 美元且持續放量,可於每上漲 5% - 8% 時分批加碼;
  • 當技術指標出現背離(如 RSI 持續創新低但價格創新高)或 MACD 死叉時,逐步減碼退出,分階段賣出(每次減持 25%)。

此案例展現基本面數據(成長率、負債率)與技術面指標(成交量、RSI、支撐/阻力位)結合,如何在實戰中建立可量化的交易決策體系。

基本面分析與技術面分析各有專長:基本面聚焦資產內在價值與未來趨勢,技術面則捕捉價格走勢及進出訊號。兩者結合運用,有助於提升判斷準確度與風險控管能力。

免責聲明
* 投資有風險,入市須謹慎。本課程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。
* 本課程由入駐Gate Learn的作者創作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絕不代表Gate Learn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